蕅益禪師(1599—1655),俗姓鐘,名智旭,又名際明、聲,字振之,別號八不道人。明清之際蘇州木瀆鎮人。少習儒學,志滅佛道兩教,著《辟異端論》數十篇。后讀蓮池《自知錄序》及《竹窗隨筆》,幡然改悔,盡焚前著,決意信佛。24歲時,從憨山禪師弟子雪嶺禪師剃度為僧。此后,學法相、禪、律、華嚴、天臺、凈土諸宗教義。主張諸宗融合,佛、道、儒三教一體。云游各寺,研究和闡發佛理。自33歲起,四進孝豐靈峰寺,前后累計十年有余。其間,曾為寺重修大殿。著有《毗尼事義集要》、《楞嚴玄義》、《楞嚴文句》、《彌陀要解》、《闡藏知津》、《靈峰宗論》、《法華會義》、《大乘止觀釋要》等40余部。其中《閱藏知津》為介紹佛教經籍的目錄學著作。遺文由弟子成實輯為《靈峰蕅益大師宗論》。與憨山、紫柏、蓮池并稱為明代“四大高僧”。清順治十二年(1655)正月,圓寂于靈峰寺。世稱靈峰蕅益大師,后被推尊為凈土宗第九祖師。
摘自:《安吉縣志》